博客來e-coupon 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:20個哲學大哉問



博客來e-coupon

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:20個哲學大哉問





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:20個哲學大哉問 評價



網友滿意度:



看書是一個最快增加"經驗"和"想法"的方式

你想過的、不曾想過的,

都有各式各樣的人把不一樣的體驗分享給大家

這也是我為什麼這麼喜歡讀書的原因~

但是讀書真的不能挑食,偶爾各式各樣的書

都要稍微看一下,才不會說在些關鍵時刻

缺了判斷的依據或概念>_<

像是這次看了覺得很有收穫的

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:20個哲學大哉問

就會是我想推薦給大家的書~

不知道就偏好而言看官喜不喜歡呢?

畢竟也要有愛才能把書看下去嘛!XD

另外附上我常用的折價券網站~

加入@Line粉絲團就能夠輕鬆拿~

推給大家試試看囉;)



小鴨 博客來e-coupon傳送門

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:20個哲學大哉問



本週熱銷商品:





好查好用成語熟語辭典







攜帶中文:好查好用文言文成語辭典







商品訊息功能:

商品訊息描述:














  • 《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:20個哲學大哉問》



    哲學作家朱家安、哲學研究者邱振訓、哲學系副教授許漢愛智推薦!

    英國劍橋大學著名哲學教授賽門?布雷克本

    教你這樣探索人生的20個大問題!



    他在一連串彼此相關的問題與論證中推敲、從前人的思路中借鏡

    縱橫解析偉大思想家們思考的來龍去脈

    主題深刻,內容精闢,是了解自己、了解世界的經典之作



    「你幹嘛要想這些奇怪的問題呢?」

    「它們看起來根本就沒有答案啊!」



    當代知名哲學家賽門?布雷克本教授在《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:20個哲學大哉問》這本書裡,幫助你迅速釐清每個主題的「哲學戰況」:



    目前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?

    恆春鎮水晶店 有哪些當紅的立場?

    主要是誰跟誰對上?

    各自有哪些難解的任務?



    不但可以讓你少走冤枉路,

    也可以誘引你跟隨、批判,並發展自己的獨到見解。



    作者賽門?布雷克本所列舉的20個題目,是無論男女老幼都會經常感到困惑的問題。就算不依靠反省能力,這些問題似乎也會自然迸生出來,而我們都想找到這些問題的解答。



    《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》一書所羅列的20個問題沒有按一定順序編排,只有最後一個問題例外,因為那是我們所有人最終都會面臨的問題。每個問題的相關討論都是各自獨立的,所以讀者可以挑自己感興趣的主題來看。不過,有時候不同的問題討論難免會涉及彼此,因此讀者可能會需要前後對照。



    所有題目都沒有「標準」答案,但是大家都能從作者的思路、思考的角度來省思我們實際上如何思考、如何感受,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思考與感受。















      愛智推薦



      或許你會忽然覺得「我幹嘛想這些奇怪的問題?」於是轉頭就走不再回來;或許你會覺得這些問題有點有趣,甚至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討論。不管你是哪種人,這本書都能提供一些有趣的幫助。──哲學作家朱家安



      哲學思考實在不是為了什麼額外好處才要進行的活動,就像是「美」、「健康」、「正義」一樣,本身就是具有獨立內在價值的事。亞里斯多德說哲學起源於驚嘆,想來約是此意。──哲學研究者邱振訓



      這本書並不容易閱讀,讀者多少會感覺到布雷克本的思考或行文脈絡不容易完全掌握,有時引述討論某個哲學家或科學家或文學家的說法,有時是對流行意見的觀察,有時是他自己的看法,這些不同說法交雜在他的思考與討論中......哲學問題是反思性的,讀者需要夠努力去思考才能掌握或品味其中的趣味。──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許漢



















    • 作者介紹







      賽門?布雷克本(Simon Blackburn



      劍橋大學哲學教授,北卡羅萊納大學哲學研究教授,也是當今最傑出的哲學家之一。最暢銷的著作包括《牛津哲學辭典》(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)、《思考》(Think)、《做個好人》(Being Good)、《色欲》(Lust)、《真:解惑指南》(Truth: A Guide for the Perplexed),以及《如何閱讀休謨》(How to Read Hume)。







    • 譯者介紹





      邱振訓



    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博士。研究專長領域為倫理學、道德心理學。譯有《倫理學》、《大師與門徒》、《來生》、《離經叛道的哲學大冒險》等書。



      cch5757@gmail.com



















    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:20個哲學大哉問-目錄導覽說明





    • 導讀:布雷克本是怎麼想的?(許漢)

      推薦序:規劃周全的哲學隨筆(朱家安)



      前言

      1. 我是機器中的鬼魂嗎?──探索意識之旅

      2.人性是什麼?──詮釋的難題

      3. 我是自由的嗎?──選擇與責任

      4. 我們知道什麼?──虛擬現實和評估權威

      5. 我們是理性的動物嗎?──理論與實踐中的理性

      6. 我怎麼欺騙自己?──自我欺騙、誘惑與動機

      7. 真的有社會存在嗎?──個體與群體

      8. 我們能彼此理解嗎?──用字遣詞要小心

      9. 機器會思考嗎?──人工智慧與認知能力

      10. 為何要當好人?──討厭的行為、討厭的問題

      11. 一切都是相對的嗎?──容忍、真理與信仰

      12. 時間會流逝嗎?──奇妙的時間之流

      13. 為什麼事物會一直存在?──恆常與混沌之謎

      14. 為什麼有事物存在?──存有的奧妙

      15. 是什麼填滿了空間?──事物與性質的秘密

      16. 什麼是美?──致命的吸引力

      17. 我們需要神明嗎?──希望、安慰與審判

      18. 這一切究竟是為了什麼?──追尋生命的意義

      19. 我有什麼權利?──積極、消極與自然權利

      20. 死亡可怕嗎?──死亡的恐懼深淵

      譯後記

      重要哲學家

      註釋



















    導讀(節錄)



    布雷克本是怎麼想的?



    哲學或者說哲學思考起自一個人性的事實:人會反思自身的存在與周遭環境。這樣的反思來自人心靈中一個時隱時現,但總是存在的傾向:想要理解──想要理解自我、想要理解他人、想要理解社會、想要理解世界(宇宙)。這是反省式的理解。不同於來自直接經驗的認知或情感上的回應。反省式的理解是人心靈獨特的運作。反省式的理解可以帶著不同的意圖或態度,這個意圖可以是想要活得更好,或者是純粹的認知或知性的理解。如果是帶著比較純粹的認知興趣,那麼,這個反思是理解所意圖的是探究真相或是對於一切能夠想得通透。時至今日,科學的探索是理解真相的典範。就這一點來看,如果有人說,科學是正確理解所必要,這不僅是可以理解的說法,甚至就是正確的途徑。事實上,有些人採取極端的立場,認為科學是理解真相唯一可靠的方式,這是科學主義。弔詭的是,科學主義並不能用科學的方式來證明,反而,相信科學主義的人是選擇了一個哲學主張。



    先不去論科學主義是否成立的問題,明顯的,哲學不是科學。但是,哲學就其為理解真相的學問,哲學如何不同於科學?或許從事哲學探究的人,彼此的動機或興趣並不全然相同。但是,作為一門學問,哲學是或更好被理解是純粹的知性興趣所推動的探究。哲學是對於理解真相或想要將真相想得通透的知性活動,這是反思性的。究其根源,反思起始於問題──人在追求理解自我、社會以及世界(自然)所遭遇的問題。所有智性理解的追求都有所針對的問題,不僅哲學如此,科學亦然。



    哲學和科學,依據前面簡單的敘述,有著家族相似性──哲學和科學都是對真相的智性探究,也都針對著類似的主題──對於自我(人)、社會與世界之真相的理解。雖然如此,但哲學不是科學,或許我們還是需要回答先前的問題:哲學如何不同於科學?這個問題頗複雜,不是這篇短文適當的主題,但是,我們都正確的相信哲學不是科學,為此,我們可以討論一個較小的問題:哲學是什麼?



    通常,「哲學是什麼?」是一般哲學概論的書的主題,大部分的「哲概」都介紹哲學的一些領域或課題,包括知識論、形上學、倫理學、科學哲學、語言哲學、社會政治哲學、心靈哲學、邏輯哲學等,這類哲概介紹作者所認為的主流哲學理論,單就這點來說,「哲概」和其他學科的一般教科書頗為近似。在其他的學科,這種一般性的概論通常是介紹這個學科一般被認可的(或者說,沒什麼爭議)學說或主張,如普通物理學或普通化學或普通心理學,這些科學概論是針對初學者,提供學生進一步瞭解或研究科學的起點。但是,哲學不一樣。一本哲學概論(哲學導論)的書可以就是哲學。賽門?布雷克本(Simon Blackburn)這本書可以看做是哲概,但是布雷克本在這本書裡並不介紹哲學各個領域裡的主張或學說,而是討論一些哲學裡爭議頗大的問題,在這些討論中,布雷克本的目的是論述他對這些問題的思考、立場或主張。



    作為哲學家,布雷克本這本書是闡述他的哲學,或者,他會說,他是在闡述哲學。布雷克本經由討論20個問題來論述他獨特的哲學主張,不是介紹哲學的各種流派,就這一點來說,這本書不是一般的教科書式的哲學概論或導論。如果將這本書當成嚴肅的哲學論述,那麼,這意味著,哲學作為一門學術並沒有固定的論述方式。哲學論述不僅風格可以不同,甚至方法也不同,就如同柏拉圖的對話錄《理想國》、笛卡兒的《沉思錄》、休謨的《人性論》、康德的《純粹理性批判》、羅爾斯的《正義論》等等,這些哲學著作的風格全然不同,主題也不一,但都是嚴肅的思考並回答哲學問題的哲學論述。



    就寫作風格來說,布雷克本這本書不是嚴格的學術論述,並沒有依照學界所公認的學術方式來論述他的哲學。布雷克本在這本書的行文看起來頗為隨意,有一種哲學思考筆記的味道,在每個問題的討論,他廣泛引用各種思考、多樣的看法,讀者明顯可以察覺他是在對讀者陳述自己的思考、想像與感受。所以這本書不是抽象的論述或者枯燥的獨白。不過,這本書並不容易閱讀,讀者多少會感覺到他的思考或行文脈絡不容易完全掌握,有時引述討論某個哲學家或科學家或文學家的說法,有時是對流行意見的觀察,有時是他自己的看法,這些不同說法交雜在他的思考與討論中;這樣的論述,一方面呈現問題有其複雜性,另一方面則涉及更多的爭論。再者,這些哲學問題是反思性的,讀者需要夠努力去思考才能掌握或品味其中的趣味。



    ......



    這本書的寫作看似隨興的哲學思考筆記,布雷克本並不在細節上有足夠的清楚說明,也不仔細說明所引述之哲學主張的意義,因此,閱讀時有些時候有一定的難度。他的目的是引導讀者進入哲學或作哲學思考,他的討論是提供思考每個問題的一些角度以及方法,他提供讀者他所認定的對於問題的哲學思考。讀者或許會問:這問題是這樣來思考嗎?例如人性的問題,中文的讀者對於人性的議題多少是依據所讀過或聽過的性善-性惡的爭論來設想,但布雷克本在書中並不如此來考量或處理人性議題,這讓讀者不免對布雷克本對於人性的思考與論述有所遲疑。其實,布雷克本在前言中提到,哲學是處理人性的問題,他對人性的理解頗明顯是沿襲自蘇格蘭哲學家休謨(David Hume)的想法。休謨認為,人類理解的對象包括自然與人,自然哲學或科學研究自然,而人文科學或哲學研究人與社會,休謨稱之為人性科學(science of human nature)。如此,休謨式的人性觀是比性善-性惡更廣,從這個更廣的角度來看這本書,或可瞭解布雷克本在前言中所說的,哲學主要是對人性的討論,11-15章關於時間和存在的討論不是明顯關於人性(對休謨來說,時間與存在也是人性論的議題,為何如此?這裡不進一步說明,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休謨的《人性論》),這本書的其他15個問題都是關於人性的討論,而第5、6、7、10這幾章多少也處理性善-性惡的議題。



    或許讀者也會問:這本書所提的這些問題真的是哲學思考的適當問題?布雷克本在這裡列舉20個問題,這些的確是關於自身存在以及周遭的問題,但有些問題卻不被列在這裡(例如有人或許關心道德對錯的問題、有人關心性別的問題,或者社會正義的問題),當然,布雷克本也沒說他所列的是全部的哲學問題。



    ......



    事實上,在這本書中,布雷克本對這些問題提出其主張,但有時並不容易被指認明顯。一個可能的因素是,他的論述經常引入生活經驗。每個人的生活經驗有相類似之處,也各自有獨特性,例如他對於「生命意義何在?」、「美」、「死亡」、「神」、「為何要當好人?」等等問題的討論訴諸頗多他自己以他所理會的他人的經驗,引入他對生活的經驗來反思哲學問題,這使得他的討論較為生動,但讀者或許會質疑:我為何要在乎你布雷克本的生活經驗?哲學思考追求知性理解的通透性,但是,你布雷克本依據你的生活經驗所提出的思考與討論,是你個人的看法,實在看不出來你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以及回答是通透的?或許,布雷克本以如此的方法來思考討論這些問題,與其哲學立場有關。





    (許漢/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)



    推薦序



    規劃周全的哲學隨筆



    一般的台灣人大概不知道英國哲學家布雷克本(Simon Blackburn),他不是奠定哲學問題、理論基礎的古早哲學家如康德或笛卡兒,也不是藉由令人耳熟能詳的問題爆紅的現代哲學家如桑德爾(Michael Sandel)。然而,在學術界,若你要列一個目前依然存活的重要哲學家清單,上面一定會有布雷克本的名字。



    布雷克本最重要的學術貢獻在後設倫理學(meta-ethics)領域,這個領域討論一個非常抽象的問題:



    道德到底是怎樣的東西?有哪些特性?例如說,人對道德做的判斷有機會符應於客觀的事實嗎?還是說它們終究只是某種情緒上的表態?



    布雷克本對此問題的答案已成一家之言,被稱為「類實在論」(quasi-realism),主張當我們判斷道德的對錯時,我們是在「投射」(project)自己的某些相關態度,即便沒有獨立於心靈存在的道德事實,這些投射讓我們依然可以進行「正常」的道德討論......



    有點太抽象了,對吧。



    不過就算你覺得自己沒搞懂上面那些敘述,也沒有關係。即便身為專業哲學家,布雷克本並沒有讓自己變成只會使用專業語言的人。事實上,只要花點耐心閱讀,你會驚訝於《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:20個哲學大哉問》這本書裡兼具深度與日常的行文。(當然,這也歸功於譯者邱振訓清楚流暢的文筆,讓布雷克本的哲學說明功力得以最大程度展現)



    在這本書裡,布雷克本挑了二十個「就算不特別作哲學上的反省,也會自然迸發出來」的哲學問題,這些問題位於一般人基礎好奇心的守備範圍內,你不需要上過哲學課,也可能忽然產生這些困惑,並在自己不見得注意到的情況下,一腳踏入哲學思考的領域。



    這一腳踏入會產生什麼後果,滿不一定的



















    18. 這一切究竟是為了什麼?──追尋生命的意義



    這個問題的答案多如汗牛充棟。快樂、幸福、滿足、愛、被愛、忙碌、知識、權力、成就、行善、認識神、智慧、繁衍,當然,還有「別再問這種傻問題了」。



    我們可以將尋找生命意義分兩個方向進行。其一是尋找超越生命本身的事物。我們可以將我們的目光與希望投注在另一個世界,另一種存在樣貌,擺脫現世的種種紛擾憂愁、狂亂俗事。雖然我們在這個宇宙中無足輕重,卻能因為保證在另一個更廣大架構下意義非凡而獲得彌補。彼世充滿了希望。在這幅圖像中,意義的來源超越了我們有限的生命與目光所暫棲的日常俗世。我們因而會認為文學、藝術、音樂、宗教就是在表達這種關於意義的態度。但是這種態度要能成立,只能靠我們確實相信有超越世界才行。有許多人會說這種態度叫做靈性選項,但我覺得這其實是為了一個可疑的目標而綁架了一個好字眼。相對地,既然我們想要超越這個渺小、污穢、偶然、有限、凡俗的動物本性,我們不妨稱這種態度為超越性(transcendental)選項。



    超越性選項能在人們發覺自己此生的願望無法滿足時,為大家帶來希望。人類悲慘的世界通常可以比擬為薛西佛斯的神話(the myth of Sisyphus),這位柯林斯(Corinth)的國王遭到眾神懲罰,永遠都必須將一大塊巨石推上山頂,但是當他每次推到了山頂附近,這巨石就會又滾回山腳下。在這個世界上,人的願望經常落空,生命總以失敗告終,歡欣也總化為灰燼。道德學家的這些老話卻能鼓舞我們轉向一個超越性的永恆世界,在那裡永遠沒有衰敗、沒有死亡,也沒有失落或絕望。

    儘管超越性選項的主調頗令人沮喪,但是我們還有另一個選項,就是只在此生之中尋求意義,也就是內在性(immanent)選項。這種辦法就是對每一天都感到滿足。對人類來說,這個人間世──我們所熟悉,甚至有些單調的各種作為與經驗,其實已經夠有意義了。按內在性選項看來,嬰兒的微笑、舞者的曼妙、動人的聲音、情人的動作,甚至光影的變換或海浪的低吟,都為生命帶來了意義。對某些人來說,為生命帶來意義的是他們的活動或成就:成功攻上山頂、率先衝過終點線,或是寫出一首詩來。即使這些事物轉瞬即逝,也無法抹滅它們的意義:微笑不必永遠維持才能顯示出這笑容的意義。沒有任何事物能超越或脫離我們生命的歷程。更何況,這世上並沒有每個人在人生中都必須追求的一個目標,可是我們卻能在人生歷程中發現某個寶貴的事物──找到人生的價值與意義。事實上,沒有所謂人生真正的意義,真正的情況是人生之中能有許多意義。而接下來,對我們原本問題的這些可能解答,卻才正要開始生出問題來。









    編/譯者:邱振訓
    語言:中文繁體
    規格:平裝
    分級:普級
    開數:25開15*21cm
    頁數:328

    出版地:台灣













    商品訊息簡述:








    • 作者:賽門.布雷克本

      追蹤







    • 譯者:邱振訓








    • 出版社:聯經

      出版社追蹤

      功能說明





    • 出版日:2017/6/2








    • ISBN:9789570849462




    • 語言:中文繁體




    • 適讀年齡:全齡適讀








    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:20個哲學大哉問





arrow
arrow

    ruthts67xylg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